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 池泽梅 通讯员 韩俊州 潘柏诗)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有19个社区,2.7万栋房屋,70个城中村,常住人口约64万,非深户籍人口55.38万人,人口结构复杂,各类经营主体23893户。中小企业数量多,利益诉求多元化,成为了摆在沙井街道眼前的切实难题。沙井街道党工委迎难而上,深入学习贯彻《深圳市关于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综合网格改革中找准“微”切口,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网”
基层治理是与群众生活最为贴近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群众的幸福生活,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沙井街道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在信息采集、矛盾化解等基础民生服务上持续发力,525位网格员利用“身处一线、贴近群众”的工作优势,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线下错峰开展“早巡+夜巡+深夜巡”,提高巡查频次和密度,线上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及时收集辖区群众各类诉求和纠纷线索,充分发挥8000多名楼栋长、5000多名网格小管家等力量,下好多元共治“一盘棋”,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今年累计排查矛盾纠纷2.5万宗。
面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网格员能够做到第一时间介入。今年3月,网格员和楼栋长开展夜巡时,发现一对夫妻因家庭矛盾争吵不断,丈夫拿刀划伤妻子,导致血流不断,网格员和楼栋长发现后立即介入调解,报警同时将该女子送医,避免了一宗“民转刑”案件。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1+6+N”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前置功能,实现“静态管理到物、动态管理到人、跟踪处置到事”的网格服务格局。
织细矛盾纠纷“预警网”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沙井街道立足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结合基层实际,锚定“网格主防”的职能定位,通过楼栋长、网格小管家、居民服务微信群等渠道,实现网格员敏锐察觉矛盾和居民便捷反映诉求的双向联系,根据矛盾纠纷的严重程度,建立“黄、橙、红”分级预警机制,较为轻微的黄色预警,由网格员上门调解;纠葛较深的橙色预警,反馈社区党委处置化解;矛盾纠纷较为久远或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较为严重的红色预警,上报街道统筹化解,防范涉法涉诉信访风险。
沙井街道组织社区力量聚焦群众痛点难点,捕捉矛盾纠纷“弱信号”,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和扩大,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时,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从“被动防御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结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综合网格改革工作,在沙头社区创新实行预付式消费行业“1+1+N”监管机制,对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预缴费”行为、有无拖欠工资情况进行摸查,有效防范化解预付式消费领域风险,累计摸排存在“预缴费”行为的商户51家,缴费人数(消费者)7200余人,涉及金额900余万元,累计成功追回金额200余万元。宝安区沙井街道探索预缴费行业“1+1+N”监管模式荣获2023年度深圳基层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典型案例。
织牢矛盾纠纷“宣传网”
沙井街道坚持在人民调解中进行普法宣传,在普法宣传中促进人民调解,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纠纷排查化解全过程。在合法、自愿、客观中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不宜通过调解或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同时,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运用“调解+普法”组合拳,网格员在调解过程中,耐心细致地做好释法说理、法治宣传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培育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调解+普法”在基层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头社区一名网格员在摸排中发现,一商户私自占用邻居空地存放货物,网格员向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协调商户与业主签订租赁合同并补缴租金,既保护了业主权益,又避免了一起邻里纠纷。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居民服务群等接地气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同时在调解工作中运用情、理、法相结合原则与调解技巧,将矛盾纠纷调解过程变为群众学法明理过程,使普法工作形成“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