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通讯员 深圳前海)近日,新加坡最高法院上诉庭大法官庄泓翔(Steven Chong)一行到访深圳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参观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深圳国际仲裁院等机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高晓力陪同。代表团对前海在跨境司法审判、国际仲裁、国际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海外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期待进一步交流合作。
跨境司法:前海法院多维度率先改革“破冰”
参访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期间,院长卞飞介绍了近年来前海法院创新涉外商事审判机制、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推进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等法治建设成效。双方就提升审判工作信息化、域外法适用等话题进行了简短交流。
前海法院不断完善的涉外商事管辖机制,给代表团留下深刻印象。多年来,前海法院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依法约定管辖制度”的要求,依法准确行使涉外商事案件司法管辖权。推出诉讼管辖协议示范条款,便利跨境投资者灵活选择管辖法院,相关条款将通过官方平台向社会公开。
在推进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上,前海法院做了大量制度、理论性创新突破工作。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制定10余项跨境商事法律衔接指引,覆盖管辖、送达、举证等关键环节,营造大湾区高效便捷的诉讼环境,并出版《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则衔接研究》系列丛书,为规则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粤港澳不同的法律体系,为跨境商事主体解决法律纠纷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前海法院落实《前海方案》中支持香港法律专家在前海法院出庭协助法律查明的要求,建立《域外法查明办法》等制度规则体系,重点探索专家协助查明,首创香港法律专家在线出庭提供查明协助,确保跨境商事主体可选择熟悉的法律。已有8名专家出庭协助查明,相关案例入选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跨境商事争议多元解决也是处理纠纷的一个有效途径。前海法院助力前海全面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2024年6月,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前海法院引入香港三家调解组织参与法院调解工作。截至2025年7月31日,成功调解案件147件,成功率45.94%,开创港澳跨域纠纷治理新格局。
同时,前海法院全面简化涉港澳案件诉讼程序,为跨境诉讼提速增效,实现港澳诉讼主体资格在线确认,在线见证授权委托。拥抱“数智司法”,搭建全方位在线诉讼模式,全流程网络办理案件超8.4万件;自主研发“云审”系统,实现知产、金融类案速办速裁,显著降低诉讼成本。
涉外法治人才是大湾区法治建设的基础。2016年至今先后选任81名香港陪审员,审理案件超过1100件,聘请港澳地区及外籍特邀调解员,聘请前任香港律政司司长袁国强、香港立法会议员梁美芬等7名港澳专家提供决策咨询支持。吸纳港澳高校研究员参与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研究,面向内地和港澳高校接收12批36名司法研修生,协助形成20余项研究成果。
多年来,前海法院还持续开展专业化的司法交流,深化深港司法协作。接待港澳专业人士750余人次来访,包括香港终审法院三任首席法官李国能、马道立、张举能等,围绕湾区建设法治前沿开展对话、凝聚共识。先后接待多国司法机构交流团来访,组织40余人次司法人员参加“香港法律周2023”等各类活动,铸就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合力。
跨境仲裁:深圳国际仲裁院从前海出发向世界提供规则
作为中国首家地方仲裁机构,40多年来,深圳国际仲裁院创造了率先聘请境外仲裁员、仲裁裁决率先获得境外法院承认和执行等中国国际仲裁历史上的多个“第一”。案件当事人覆盖范围扩展至143个国家和地区,同比上升45%。
在国际争议解决领域,深圳国际仲裁院探索建立了中国“HDR”(Harmonious Dispute Resolution)六大模式:SCIA调解+SCIA仲裁裁决,广交会调解+SCIA仲裁裁决,商会调解+SCIA仲裁裁决,境外调解+SCIA仲裁裁决,谈判促进+SCIA仲裁裁决,采取行业自律+行政监管+专业调解+商事仲裁“四位一体”资本市场纠纷解决创新机制。并建立“港澳调解+深圳仲裁”机制,在前海创设粤港澳商事调解联盟(现称粤港澳仲裁调解联盟),联动粤港澳三地18家主要商事调解机构,探索三地争议解决规则和机制的互认、共生、衔接与融合,促进跨境商事争议解决,成功化解多起跨境纠纷,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商事争议解决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国际化布局方面,深圳国际仲裁院加速打造全球争议解决优选地。依托深圳前海的全球首座国际仲裁大厦,引入硅谷国际仲裁调解中心(SVAMC)、亚洲国际仲裁中心(AIAC)、迪拜国际仲裁中心(DIAC)等共17家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仲裁调解机构,不断深化国际仲裁交流合作。2023年,正式启用其在新疆喀什设立的分院,一年多内受理案件争议金额达10.6亿元,广泛服务中亚、南亚、西亚国家和地区。今年,在新疆多个口岸城市,设立多个代表处和分院咨询联络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近距离提供法律支持,成为“一带一路”商事争议解决网络的重要节点。
跨境法律服务:打造全链条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日前,司法部正式批准波兰高柏歌岚律师事务所在华设立代表处。该机构作为国内首家东欧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已确定落户前海。自2022年1月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启用以来,前海已集聚265家法律服务机构,包括12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6家外国律师事务所代表机构及158名港澳籍律师。
近年来,前海积极引进境内外高端法律服务机构,打造全链条涉外法律服务体系。2023年,前海成为广东获准开展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的唯一地区。目前,第一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已经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大型中文“一带一路”法律数据库、首家“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组织、首家商事中立评估基地、自贸区第一家公证机构均在前海设立。
截至目前,前海基本形成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查明、中立评估、人才培训等全链条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跨境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五位一体”海外维权服务体系
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示范区,前海始终将知识产权保护视为创新生态的基石。协同香港出台《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与香港特区政府知识产权署、香港海关、香港贸易发展局等成立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合作推进小组,建立定期会议和项目合作制度。在全国首创了“海外风险防控、案件监测响应、纠纷应对指导、意识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共享”的“五位一体”全流程海外维权服务体系。
海外维权工作举措入选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30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工作评价获全国“三连冠”,累计为企业挽回损失超2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