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 池泽梅 通讯员 陈佳宁 罗茜)深圳与喀什相隔4000余公里,却被一堂堂法治课、一声声“老师好”和一场“毕业之约”紧紧相连。日前,深圳市福田区“新雨计划”8名普法志愿者走进喀什市第二十六中学,兑现和孩子们相约的“毕业之约”。
合影留念。通讯员供图
千里奔赴,“毕业之约”终成真
“新雨计划”是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法治援疆的重点项目。今年9月,第三期深喀“新雨计划”授课及交流活动启动。喀什二十六中校外法治辅导员自费报名,计划在孩子们高三时走进校园,为其加油鼓劲!早在6月,何佳臻律师就在新疆旅行中专门绕行喀什为其结对的班级进行现场授课,率先履行“毕业之约”。
座谈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当“新雨计划”普法志愿者走进喀什二十六中的校门,孩子们兴奋地喊出普法志愿者的名字“白老师!”“吴老师!”……“我们只在视频里见过,可他们一眼就认出了我。那一刻,所有的奔波都值了。”白琳律师说。
普法志愿者现场的授课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课后,夏雄慧律师所在班级的同学们一拥而上,兴奋地围在她身旁,留下一张张合影。肖伟东律师所在班级的同学为他送上民族装束,放起音乐热情地邀请他一起跳新疆舞,肖伟东律师还耐心回答孩子们关于法律职业、办理案件工作的好奇,分享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一个高三的男孩,专门来到张贵杨律师面前对他说:“老师,我明年高考要报法律专业,以后也想像你们一样,把法律知识带给更多人。”
“来之前有人问,跑这么远、花自己的钱,值得吗?可看到边疆的孩子们把‘学法用法’刻进心里,我就知道,这是我们法律人该有的担当——不仅要在法庭上守护正义,更要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吴启纯律师说。
此次赴约,普法志愿者为孩子们还带去了特别的礼物——法槌,象征着法治权威。每个班级都收到了一枚法槌,寓意着法律的公正与庄严。
云端启航,一堂课播下法治种子
2023年11月,李萨律师为喀什二十六中的孩子们带去《民法典:社会生活的指南针》《哈利波特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两堂课,生动的普法课堂点燃了孩子们对法律的兴趣。孩子们明亮的双眼,让李萨律师萌生一个念头:让更多的深圳律师,成为边疆孩子的“法治引路人”。
授课现场。通讯员供图
在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统筹指导下,深圳市司法局、福田区司法局与喀什市教育局、喀什市司法局携手探索普法援疆长效机制,依托“新雨计划”之“一班一员”校外法治辅导员项目,由深圳普法志愿者远程担任喀什学校法治辅导员,开展常态化线上普法教学。
2024年3月,喀什二十六中正式聘任11名深圳市福田区“新雨计划”普法志愿者为校外法治辅导员。
普法课堂上,喀什的老师们举着手机充当“移动话筒”,只为确保孩子们的声音能清晰地传达到深圳;为了让法律知识更生动易懂,普法志愿者把宪法里的权利义务、校园欺凌应对方法,变成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有的志愿者在海边授课,有的在香港大学连线课堂,只为给孩子们多一点激励。陈梅律师至今记得,每次提问时,镜头那边总有小手高高举起,生怕老师们看不到。
有学生在课后反馈表里询问普法志愿者能否到学校参加自己的“成人礼”,为这两年的陪伴画上句号。“每次在课上提到这个约定,孩子们的眼睛就闪闪发亮,满心期待。”徐婷婷律师说。
法润边疆,从一颗种子到一片绿荫
“普法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播种信念。”邱建辉律师说。
喀什坐落在祖国西北边疆,“新雨计划”团队首创“深喀双师课堂”模式,由深圳普法志愿者线上授课、当地教师线下辅助,让优质法律资源触达边疆,累计进行线上授课218节。
据悉,“新雨计划”团队已开发《居安思危,国安有我》特色课程,用生动案例让国家安全普法“活”起来;协助建立校园欺凌防治“五项机制”,为校园筑牢法治防火墙;携手研究青少年法治教育,探讨“双师”模式授课成效,形成专项课题。利慧晶律师在授课后表示,相隔万里却能感受到孩子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求,这正是法治教育的魅力所在。
如今,喀什二十六中的孩子们会主动向同学讲解 “校园欺凌的危害”,会在家人遇到法律问题时提醒“要找专业人士帮忙”。校长和老师们认为,这些来自深圳的“法治老师”,不仅能带来法律知识,更能拓宽孩子们的眼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人生格局。而深圳的普法志愿者们,也在积极筹备下一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