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木舒克市副市长宁康带领新员工体验工作环境。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6月12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以下简称“三师图市”)草湖镇东纯兴纺织车间,来自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新员工谢笃义夫妇正在老员工带领下,进行有条不紊的上岗前培训。
谈起对新疆的印象,谢笃义脸上露出笑容:“我还从未见过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工厂,印象中荒凉的南疆竟是绿树成荫。”
一个月前,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派员前往云南省昭通市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对接,并促成与昭通市彝良县签订劳务协作的框架协议,建立起两地劳务协作长效机制。谢笃义夫妇正是这一背景下首批来到三师图市的员工。
才来三天,谢笃义便决定在此扎根,除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夫妻双方在草湖镇内企业连续工作年限相加满18年,并继续在草湖镇内企业工作,便可获赠现居住的住房,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在谢笃义眼里,这是“去哪也找不到”的好事。
两地开启精准扶贫新模式
三师图市与云南省昭通市,同为东莞对口援建、帮扶地区。
3月初,东莞援疆工作队副队长宁康以新疆图木舒克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身份,带领工作小组赴昭通市对接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组,深入县、乡调研考察当地人力资源供求情况,提出探索以贫困地区家庭整体迁移来帮助当地脱贫,同时解决南疆集聚和调整人口结构的新思路。
数据显示:昭通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468.3万人,占比约89.8%,青壮年劳动力达300万人,富余劳动力190万人以上,并且是全国三个贫困人口超过100万的地级市之一,帮扶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脱贫任务重。
近年来,东莞对口援建的三师图市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二、三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特别是草湖产业园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
如此一来,三师图市和云南昭通双方合作,便有了共赢基础。而对于东莞援疆工作队这一新思路,正中昭通方面的“下怀”。
劳动力家庭整体迁移就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赢得了昭通市的高度赞赏,并承诺保障迁移人口在当地的土地权属和权益,减少其迁户的后顾之忧。
双方在精准扶贫结合人口迁移的工作思路上达成统一共识后,通过摸底调研和宣传发动,确定以彝良县树林村(高寒地区)和荞山镇为试点,力争在近期内实现部分人口的迁移。
优化南疆人口结构实现多方共赢
据介绍,推动外地劳动力向三师图市就业转移和扎根落户,进一步优化当地人口结构,也将是2017年东莞援疆的一项重点工作。
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再华介绍,建立三师图市与昭通市彝良县劳务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彝良县富余劳动力向草湖镇有序转移就业,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兵团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南疆人口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解决草湖镇当地劳动力紧缺问题、推动东莞对三师图市产业援疆项目健康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彝良县通过人口转移就业增收、更好地完成国家的扶贫攻坚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多方共赢。
今年5月11日,三师图市41团、昭通市彝良县政府、广东援疆前指驻师市工作队、广东省驻昭通的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共同签订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41团和昭通市彝良县人民政府劳务协作(人口转移)框架协议》。
宁康在签约仪式上作出承诺,三师图市将积极接收和安排彝良县转移人口,到41团草湖镇有关企业就业,妥善解决好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折不扣落实好41团草湖镇吸收劳动力就业和落户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为转移人口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在当地稳定就业、安定生活。
新招录职工可享十一项优惠政策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41团草湖镇产业园与昭通市招工对接试点方案》中,鼓励新招录职工及其家属到41团草湖镇落户,夫妻双方共同转移入户的,要求男18—45周岁、女18—35周岁。已经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的可适当放宽招工年龄,但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社保缴费年限必须满15年以上。
制定的优惠政策有11项,包括安置补贴、住房保障、探亲交通补贴、培训补贴、收入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保障、退休保障等。
新职工夫妻双方与在41团草湖镇登记注册的企业(不要求为同一家企业)正式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且工作满6个月,可领取安置补贴(每人每月800元),最长可领取1年。
新职工夫妻双方在工作期间均办理入户第三师图木舒克市41团草湖镇的,自入户次月起安置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安置补贴最长可连续领取7年。
更具吸引力的是,夫妻双方在草湖镇内的企业连续工作年限相加满18年并继续在草湖镇内的企业工作的,赠送现居住住房一套,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在子女入学方面,凡是户口迁入41团草湖镇的新职工子女,可享受15年免费教育,适龄学生可插班就读公办学校。
■相关
首批新职工抵达草湖镇
新家家电齐全拎包就可入住
6月9日晚,在东莞援疆干部、图木舒克市副市长宁康的带领下,包括谢笃义在内的云南昭通首批新职工,抵达草湖镇。第二天一早,便前往东纯兴纺织厂,车间的现代化程度让谢笃义一行感到惊喜。
“副市长亲自到我们云南老家,接我们来南疆工作,真的没有想到。”谢笃义的家位于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兄弟三人,住的是十几年前盖的房,一共5间,“我们那是高寒地区,靠几亩地是养不活的,搞不好连媳妇都娶不到。”
几年前,谢笃义也曾到沿海一带打工,但没有什么技术,收入并不稳定。这一次,通过在彝良县城工作的表姐介绍,决定来新疆看一看。
“做梦都没有想到还没有上班就可以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而且家具家电、生活必备品样样俱全,我们拎包就可以入住了。”谢笃义和新婚妻子王建芬脸上露出笑容。他们住的房子是一套位于工厂不远的两房一厅,房屋干净明亮,稍稳定下来,谢笃义便通过朋友圈,向亲友分享了喜悦的心情和草湖的美景,“印象中南疆就是荒漠戈壁,来到这里才发现像世外桃源一样,绿树成荫。”
按照政策,只要谢笃义夫妇一起在草湖镇内的企业工作连续满9年,他们现在所居住的房子便可过户到他们名下。
“去哪也找不到这样的好事!”谢笃义说,以前出外打工找不到工作,晚上都不知道睡在哪里,“所以尽管才来三天,我们就决定留下来,克服一切困难在这里扎根,将来孩子出生了,还可以享受15年的免费教育。”
南方日报记者 靳延明通讯员 赵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