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黄靖 通讯员 倪成博 李雨清 张志强)“晓龙,今天海风很大,就像两年前那个夜晚一样,这一次,我依旧感觉到你和我在一起守护着那片海。”写下这封信的人,是汪晓龙的好兄弟林清平。2023年3月24日,他和汪晓龙并肩与不法分子搏斗时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小腿,而汪晓龙的生命也定格在了那片浪涛……
深切缅怀汪晓龙烈士。通讯员供图
两年后的今天,广东海警局各级海警机构以信件化作思念,以行动承载遗志,学习汪晓龙先进事迹。
一封信,跨越生死的对话
那些未能说出口的思念与誓言,化作笔尖的千钧之力。
“你离开的那天,大海呜咽,但你的选择让所有人读懂了‘海警’二字的千钧之重。你的奋力一跃,不仅践行了庄严承诺,更在波涛中矗立起永恒的丰碑。两年间,你的故事成为新执法员初训的第一课;如今海上灯塔长明,五星红旗永远高扬于你守护的海天之间。”
“那天你和我一起出任务并肩作战,自己却再也没回来……如今我装了义肢,依然站在甲板上。你看,我们的执法艇比两年前更先进了,你守护的海域,现在由我们继续守着。” 信纸上,字迹因颤抖而断续,但“并肩作战”四个字力透纸背。
“入警第一天,我们在你的雕像前宣誓。这两年,我们学搜救、学执法、学缉私,终于懂了什么叫‘用生命丈量忠诚’。” 字迹工整的信,被轻轻放在雕像脚下,海风翻动纸页,似有回响。
一片海,承载永恒的追思
上午10时,马宫口海域浪卷云舒。
执法艇犁开碧波,当年汪晓龙倒下的坐标点上,菊花与祈福灯随潮起伏。辖区学校的学生与执法员并肩而立,将祈福灯放入海中——那是汪晓龙27岁的永恒年岁。
“叔叔,祈福灯上写满了我们的‘英雄梦’!”一名学生对着海天交界处高喊。无人机掠过,拍下金色阳光穿透浪花的瞬间,恍若英魂化作粼粼波光。
一座雕像,凝聚不灭的信仰
青铜铸就的雕像前,林清平的声音随海风起伏。他卷起左腿裤管,露出冰冷的义肢,指尖轻触雕像……
两年前的雨夜被他逐一还原:翻滚的浪、破碎的船灯、汪晓龙和他一起坠落海中。话音未落,一名学生已把攥皱的校服衣角揉出了水痕。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晨光刺破云层,学生与执法员面向雕像举拳宣誓。新执法员的嗓音格外嘶哑——他们每天都会在雕像前整装列队。
陈列柜前,泛黄的入党志愿书被海风掀起一角。“‘我从入警的第一天起,就有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有增无减’——这是汪晓龙入党申请书中写的。”讲解员讲完后,学生们集体到展板签字,他们默默将自己心中的话写了上去:“成为您这样的人”。
林清平仰头望向雕像,汪晓龙的目光正穿透时光,注视着新一代执法员左臂的国旗。浪涛声里,誓言与面前汪晓龙的雕像,在阳光下熔成同一种赤金。
一场宣判,告慰碧海英魂
“杀害汪晓龙烈士的罪犯已被依法严惩!”
宣读判决结果时,海风骤急。林清平下意识摸了摸义肢,抬头望向天空——云层裂开一道光,正洒在汪晓龙的雕像眉间。
浪淘不尽忠魂志,风卷长存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