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吴思敏 通讯员 梁汉杰 林心颖)随着城乡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停车难”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在法律界定相对模糊的村内道路、屋前屋后等公共区域,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规范导致这类空间常常陷入治理的真空地带。“停车乱、充电难”等问题凸显,邻里纠纷频发,成为影响基层和谐的顽疾。近期,面对这一基层治理难题,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司法所交出了一份“源头治理”的优秀答卷,通过联合“祠堂说理”调解工作室、三善村村委会等多方力量,成功调处了一起因停车位及充电桩安装引发的激烈冲突,并通过建章立制实现了“调解一件、治理一片”的深远效果。
案件的导火索,是某村民将充电桩安装于其屋后,而该位置正对着另一村民家门口,从而引发双方对停车空间使用权的激烈争执。调解初期,双方当事人情绪对立、态度强硬,使得常规调解陷入僵局。面对困境,沙湾司法所调解员和“祠堂说理”主礼员在缓和双方情绪之后,迅速组织力量深入剖析,精准识别出该片区因停车管理规范长期缺失,导致随人口增长而出现的“停车难、充电乱”问题,是邻里纠纷频发的深层根源。
为实现根本性化解,调解员果断将工作重点从“就事论事”转向“源头治理”,当即向三善村村委会提议通过修改村规民约,对公共区域停车秩序进行规范化管理,从制度层面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当天下午,在驻村律师的专业指引下,村委会迅速出台管理通知,明确要求“将车辆统一有序停放在自家屋前一侧、不得阻碍公共道路及他人门口”。这份不偏不倚的规则,让原本争执不下的双方心服口服,不仅为彻底化解本案争议奠定了制度基础,更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类似纠纷的发生。
此次纠纷的成功调处,是沙湾司法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多方联动、深挖根源、建章立制的组合拳,将个案化解成果固化为制度规范,实现矛盾纠纷从“一事调解”到“源头治理”转变,为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2022 www.mzy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民主与法制网